1.刊物介绍
《江南文化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的学术集刊。本刊以浙江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弘扬和传播江南文化为己任,倾力打造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创新平台,目前已经出版8辑(包括本辑)。自2024年起,本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每年两辑,本次刊发为《江南文化研究》第八辑。自第七辑始,本刊所有论文皆可在知网检索。
2.编辑委员会
3.目录
4.摘要
走出玄言:谢灵运山水诗论稿
诸葛忆兵
内容提要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然而,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玄言盛行时代,士人非常喜欢用山水阐释玄理,玄言诗中或多或少存在山水成分。谢灵运发展了诗歌中的山水成分,其关注重心一旦落实于山水,便有着共同的抒情模式:以景物的观赏,领悟玄学胜理。其写作模式如下:感怀—写景—抒情,结尾的抒情往往落实到玄言。由此能够管窥谢灵运初创时期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一奶同胞”的亲密关系,也可以给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合理的解释。不过,当谢灵运的关注点从山水转移到或羁旅或咏题或应诏或送别之时,出现在诗歌里的山水就变得纯粹,就能摆脱玄言的束缚。谢灵运上述的创作成绩,彰显其走出玄言的努力,也是山水诗初创期的必然现象。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 玄言
吴歈楚些入诗余:论江南文化与词的艺术个性之关系
张仲谋
内容提要 词自晚唐五代之后即兴盛于江南,是词的文体个性与江南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江南文化柔婉秀美的女性化特点高度契合词的阴柔之美,江南水乡的烟雨迷离高度契合词的绮怨之美,江南诗文的审美传统高度契合词的婉约之美。江南的人文资源,包括楚辞、六朝民歌以及宫体诗,对于词的发展与词体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唐宋词中最基本的惆怅情调皆可上溯楚辞,南朝民歌与词同属音乐文学,在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亦多有相通之处。在致力于表现艳情及女性之美方面,词与南朝之宫体诗亦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吴侬软语影响了词的修辞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成了词的婉媚品格。唐宋词继楚辞、六朝歌诗之后,成为江南文化的新地标,亦成为新的江南文化资源。
关键词 江南文化 词史发展 艺术个性
宋韵范型:《二十四诗品》的
李建军
内容提要《二十四诗品》主体部分形成于宋,该书是闪耀宋韵光芒的典型文本。该书所论二十四品之间,整体上有脉络贯穿;该书有极强的“原道”意识,认为诗之风格乃是道之“假体”、道之“外腓”,诗风之美乃是道之化身、道之运行;该书通过“比物以取象—取象以造境—造境以传神”,绘出了诸品神韵;“二十四诗品”中,《冲淡》等19品呈现“人淡如菊”的平淡之韵,演绎阴柔之美,《雄浑》等5品呈现“积健为雄”的雅健之风,演绎阳刚之美,两种类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呈现宋韵之美。该书不仅呈现了24种诗境、24种诗美,而且提出了作为主体的人在创造和体悟这些诗境、诗美时的关键路径:一是要葆有“素”“性”“道心”,即纯真素朴的天性;二是要注重“神”“情”“情性”,要在虚静状态下进行感物、神思等活动,要臻于自然之境;三是要注重“悟”,通过静观默察、参悟大道、妙机其微,达到主客观的天然契合。该书用神韵之诗篇阐发“大道”之运行、“诗境”之化生、“诗韵”之酿就, 堪称“以宋韵说宋韵”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诗”“思”融会 宋韵范型
接武东坡:李纲诗歌对苏轼的接受与共鸣
刘月飞
内容提要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重要的文臣、文学家。其诗歌师承对象有杜甫、李白、陶渊明、苏轼等人。其中对于苏轼的继承,独具特色。李纲诗歌兼具雄浑与自然的特点,在语言特点和风格上多模仿苏轼。李纲对苏轼的继承重在能够与其进行异时同地的对话,在对话中认识苏轼、认识自己。李纲与苏轼在生命上能够同频共振,这使得李纲能够在最深层上接近苏轼,从而自适其身。在苏轼身后所有学习他的人中,李纲或许是最能够接近苏轼生命的。在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学术”被销毁禁止的南北宋之交,李纲接武苏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李纲 苏轼 接受 对话 共鸣
汪启淑《撷芳集》收录女性别集序跋的诗学价值
练熠瑄 宋清秀
内容提要 汪启淑编撰的《撷芳集》是清代第一部大型女性诗歌总集,于“地志家乘,丛编杂记,一切刻本所载,无不遍采”, 尤其汪氏所收的女性别集序跋多达261篇,而经付琼辑补更增加到549篇。《撷芳集》所载的闺秀撰写的序跋中更关注女性地域文学历史谱系的构建,阐述了闺秀对女性诗学的思考;男性文人学者撰写的女性文集序跋中提倡的“性情风雅”“无妇人女子诗”的诗学主张与女作家相似,都以才学造诣作为品评女性作品的标准,推崇见闻大、境界远的诗风,把女性诗学当作严肃的事业来看待。但因性别差异,还是有一些不同,男性还希望通过闺秀诗歌的映照,发挥女性诗学的镜鉴作用,促进男性诗学的发展。此外,男性在序跋中有时会更强调闺秀作家的家学渊源。
关键词 《撷芳集》 别集序跋 女性诗学
神僧万回与《金瓶梅》中的永福寺
崔小敬
内容提要 神僧万回出现于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七回,被塑造成小说中重要寺庙永福寺的建造缘由。本文对五十七回开头的“万回故事”文本进行考察,提出:故事前的“诗曰”化用自杜甫《山寺》诗;“万里而回”的故事主体得到保留而万回家庭背景被改变、时代背景被模糊;石虎面前吞针的故事化用自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吞针故事;梁武殿前头顶取舍利的故事化用自隋僧彦琮发中生舍利故事。
关键词 万回 《金瓶梅》 杜甫 鸠摩罗 什彦琮
浙西水利治理与元朝的江南统治:以《水利集》所收忽必烈末年的文书为例
宗子言于磊
内容提要 淀山湖位处吴淞江—太湖流域,由于周边富户占田者众,其治理问题长期困扰朝廷。元人任仁发所著的《水利集》中,收录了一件以“至元三十年八月初十日行省准都省咨文该”为开头的文书。该文书披露了忽必烈末年围绕淀山湖治理的大量细节,真实反映了元廷委派诸多勋臣治理淀山湖的实态,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件文书表明,桑哥失势后,元朝对江南的统治开始转型,新的政治力量与富户问题的激化最终促成了成宗朝淀山湖治理的新突破。
关键词 元代 水利 文书 江南
陈亮应举对婺州社会的影响
赵瑶丹
内容提要 永康学派的开创者陈亮,胸怀抗金救国之志,其坎坷且传奇的求学应举历程,为世人树立了勤奋、坚韧的榜样。其龙虎之志、万古心胸感召世人,其胸怀天下、爱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影响后世,南宋中期以来的婺州后学从事功、气节、文章诸方面对其进行了系列评价。陈亮积极投身举业,成为婺州科举之风兴盛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婺州从南宋以来突显的积极奋进、重文兴教的社会文化风貌。陈亮应举的经历以及教育、人才思想,在现实与精神诸层面皆对婺州社会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分析陈亮的科举文章、教育观念、人才思想以及育人实践,梳理婺州后学对陈亮文章的评价,可以清晰地折射出陈亮功利思想与社会环境的关联,其科场屡次受挫直至状元及第等人生际遇,对于讨论南宋时期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追求等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 陈亮 婺州 科举社会
陆游与南宋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及文化理念
章志炜 欧明俊
内容提要 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一批忧国恤民、刚正不阿、独立清醒的文人士大夫,陆游是典型代表之一。陆游的文化人格具体体现为:忠君爱国的政治人格、耿介高洁的君子人格、独立自由的名士人格。陆游的文化理念具体体现为:崇经尚儒,兼容佛道;以民为本,济世爱民;积极建功立业的同时又具有看淡生死、任运自然的生命意识和淡泊名利的功名思想;秉持汉民族本位、多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观。通过陆游的文化人格及文化理念,可以管窥南宋士大夫群体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陆游 南宋 士大夫 文化人格 文化理念
六朝江南地区的停丧不葬风俗:从孝义类传“伏棺救火”书写模式说起
李金阳
内容提要孝义类传中“伏棺救火”的书写模式及其变型,不仅是一种书写策略,背后还牵扯到社会礼俗诸层面,尤其是六朝江南地区的停丧不葬风俗。这一风俗,可远溯至东汉时期,与时人卜葬拘于时日禁忌及厚葬有关。从史料来看,停丧不葬风俗, 颇流行于两晋南朝之会稽、吴兴、晋陵、丹阳诸郡,并及于江西淮北之地。汉末丧乱及永嘉之乱,使得停丧不葬有不得已之无奈, 更使它与婚宦、中正清议挂钩。两晋时自天子至于庶人,群趋于凶门柏历以饰丧仪,凶门涉及丧葬仪制,而停丧依照礼制应立凶门,凶门饰以柏历则与停丧、厚葬之风有关。
关键词 伏棺救火 停丧不葬 凶门柏历 厚葬
江南望族与地域文化的双向建构:以海宁陈氏为考察对象
刘洁
内容提要 清代文学群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家族性的特点,而望族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之间则存在着相互影响、双向构建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海宁陈氏这一长期生存在海宁,并且依靠科举仕宦在当地享有一定话语权的典型家族为考察中心,梳理其文学交流和乡邦建设活动,透视家族的辐射作用与望族典范,剖析其眷恋故土、尚雅崇实的文化性格,追溯地域文化基因的影响;着眼于其文学实践,探寻望族文学传统对地方文化构建的反哺作用。通过对海宁陈氏的个案研究,探寻望族与地域双向人文化成的轨迹。
关键词 海宁陈氏 文化基因 望族典范 地域文化
江南新石器文化共同体形象与中国诗性哲学的始原
吴海庆
内容提要 新石器时代的江南先**用“裂分表现法”创作了多种共同体形象,所表现的精神观念是中国诗性哲学的原始始原。太阳、火与鸟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共同体形象是对创世伟力的展现和盛赞,体现了华夏民族在原始时代建立起来的源性崇拜观念。异质型生命共同体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或生殖幻象,是华夏民族对立共构思维和生生信念的原始始原。人面纹为主体的多元融合型共同体形象代表化身为人形的神,是华夏民族追求合作、超越和永恒精神的始原。
关键词 江南 新石器文化 共同体形象 诗性哲学
浙江山水与唐代诗人的生命体验:以西陵和若耶溪书写为中心
刘曼华
内容提要 西陵和若耶溪是浙江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地标景观。西陵是唐代诗人从杭州经钱塘江进入浙东的重要渡口,被今人视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其独特的地理空间与频繁的人员流动触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也因此成为融入了离情别绪、羁旅愁苦、家国之思等多重意味的文化景观。若耶溪有着典型的吴越山水之清幽秀美,又流传着西施浣纱、欧冶铸剑、 禹得天书、若耶樵风等动人传说,深得唐代文人喜爱。唐诗中的若耶溪书写蔚为大观,集中反映出以泛舟之乐与青春之美为两大主题的空间特质。西陵和若耶溪,都是唐人的独特体验在地理空间中的生命表现与生活意义的映照。正是无数人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叠合,才赋予了它们以厚重而隽永的空间意味。而对诗人生命体验的书写,又是唐诗构建诗人精神地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 西陵 若耶溪 唐诗 生命之愁 生命之美
5.征稿启事
自2024年起,本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每年两辑,分别于6月、12月出版。本刊设有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江南城市与社会、江南形象与传播等专栏。既欢迎视野通达、严谨扎实的研究成果,也欢迎研精覃思、辨章学术的专业书评。 征稿具体事项如下: 一、来稿请使用简体字,并提供word和pdf两种文档。 二、本刊发表中文稿件,单篇文章字数以不超过15000字为宜。 三、来稿请附内容提要(3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及作者简介, 包含姓名、单位、职称、主要研究领域、联系方式等信息。 四、来稿请勿多投,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未录用稿件,恕不一一回复。 五、本刊所**文,重视原创,若涉及知识产权诸问题,应由作者本人负责。 六、本刊拥有以数字化方式发行、编辑、传播所刊发文章的权利,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七、来稿刊载后,未经编辑委员会书面同意,请勿在他处发表。 八、来稿请用电邮附件形式发送至编辑部邮箱:jnwhyj@zjnu.cn。
6.撰稿格式
一、文稿包括三部分:本文、内容提要(350字以内)及关键词(3-5个)。
二、请提供简体字文本,自左至右横排书写。正文(5号字)、注释使用宋体字,独立引文使用仿宋体字,全文1.5倍行距。
三、独立引文整体向右缩进2格。
四、请用新式标点。并列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如有括注等,则均需加顿号;并列引号之间不加顿号。
五、各章节下使用序号,请依“一、”“(一)”“1.”“(1)”等序表示,文中举例的数字标号统一用(1)(2)(3)等。
六、注释请一律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注码使用带圈字符格式,如①②③等。
七、引用专书或论文,请依下列格式:
(一)专书 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0 页。 2.(唐)刘知幾撰,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中华书局,2022年,第300页。 3.(清)王韬著,陈玉兰辑校:《弢园尺牍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00页。 4.(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二〇,中华书局,1976 年,第2955页。 5.(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五,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6.[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9-90页。
(二)文集论文 1.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载《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第386-388页。 (三)期刊论文、报纸 1.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第 32页。 2.劳汉:《自由谈话会》,《申报》1914年9月9日,第13版。
(四)学位论文 1. 蔡承豪:《从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纪台湾的蓝靛业》,台湾暨南国际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第5页。
(五)再次征引 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88页。
八、注解名词,注码请置于名词之后;注解整句,则应置于句末标点符号之前;若独立引文,则应置于句末标点符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