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要闻

言理于事,知能并重——记巩本栋教授“‘六经皆文’:《礼记·檀弓》与苏轼的文章创作”讲座

[日期:2023-04-11]  来源: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

   4月7日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诗学》主编巩本栋应邀于人文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六经皆文’:《礼记·檀弓》与苏轼的文章创作”的讲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慈波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巩本栋教授从“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谈起,指出《礼记·檀弓》叙事中蕴含深刻道理。他联系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表明《礼记·檀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紧接着,巩教授援引黄庭坚所述,点出苏轼论作文章之法,从而印证苏轼对《礼记·檀弓》的重视程度之高,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如山谷般做到知能并重。


论及从“五常之道”到“六经皆文”,巩本栋教授概括道,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往后“六经”更成为士大夫乃至全社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思想学术层面的重要媒介。若言“六经皆文”的提出,当追溯至班固《汉书·艺文志》,此时仍主张儒家思想的“五常之道”,直到魏晋南北朝文学走向自觉的阶段,才开始以文学的眼光审视“六经”,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寻本探源,认为各种文体不外乎出自于此,后世古人同样以“六经”为本展开文学创作。


随后,巩本栋教授通过阐述“公叔文子欲葬于瑕丘”“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晋献文子成室美轮美奂”“鲁庄公为卜国与县贲父作诔”四例,介绍了《礼记·檀弓》的记述特点。他强调,《礼记·檀弓》根据对具象故事片段的生动描述,明晰礼义,传达了意味深切的道理,即“以事说礼,或礼寓于事”。对此,巩教授谈至苏轼的记体文创作,详细剖析了《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四菩萨阁记》与《仁宗皇帝御飞白记》,归纳得出“以事寓理,论记相参”正是苏轼深受《礼记·檀弓》影响的突出体现。


针对“破体为文”的思考,巩本栋教授引申道,苏轼确实想要打破文体界限,但并非简单地“破体为文”,而是有机融合各种文体因素和表现方法,以期更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其似乎“破体为文”,却并未越过文体的底线。在经学与文学的关系上,苏轼的看法给后人带来了许多启发。



讲座尾声,慈波教授从亲身感悟出发,结合其解惑思路作出总结性发言,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提问互动环节,巩本栋教授就“受前人影响创作的实证寻找途径”“苏轼在日本域外研究的突破口”等问题与同学们积极交流,并给予了宝贵意见。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录入:admin | 阅读:275